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设计天地 > 正文

 

和风﹒禅——日本设计艺术中的禅宗境界


2008-12-1    来源:广东家具网    文:伍斌


摘要:禅宗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由于禅宗的渗透,日本设计艺术愈发显出灵性和深幽,它所传递出的禅意,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和极静的空灵意境。

  当设计师内心和外物和合二为一时,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步入“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境界。在日本,设计师们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关键词:禅宗境界 静中的极动 清远幽深 简素之美

  前言

  禅宗,原本起源于中国的北宋时期,由六祖惠能创立,因当时禅宗中“即心即佛,解脱自我,无欲无求,无所矫饰,浑然天成”的思想境界,十分符合宋代文人,他们长期以来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同时又有反叛的思想性格,很快便被禅宗的思想境界所折服!一时间,禅宗便成了文人墨客相聚时议论的主要话题。

  后来,随着入宋的日本僧侣增多,日本的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禅,原本为佛家的一个修炼法门。日本禅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相袭,禅宗理念已转变为日本人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智慧。

  然而,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禅宗更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文化。

  在日本,无论在繁华都市或僻静小城镇的商业橱窗里,你常常会发现要不只摆一件陶器,或花瓶只插一束花,四周空空荡荡,空无一物。茶室里的墙壁上也只挂一幅字画,写极少数的字。茶庭中的枯山水,也是只放几块石头,其实,这便是“禅心”!

  禅,推崇的不过是一种简朴的生活形式。正如同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一样,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是优雅地活着。而禅宗“天人合一、宁静致远、中庸和谐”的理念,与海德格尔所崇尚的境界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人不但不信奉佛教,而且还信奉本国的神道教(即崇拜太阳神、树神和自然神),它是以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为教义的。因而,自古以来日本人多尊重自然的原始美,崇尚物体自然的状态,摈弃人为的痕迹,认为自然才是本来的美与真实。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很少用到光滑细腻的瓷器,他们多半是选择粗犷的、有厚重感的陶器。因为过于精致的器皿,易流于纤弱,而陷入纯技巧之中,反而令器皿呈一种病态之状。他们在注重器皿的材料 \造型的同时,更注重器皿在生活中的实用性。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喜好手工拉坯的陶碗,因其造型自然朴实,毫无做作之态!他们认为陶器质地厚重、釉色朴素,具有重量感与安定感,而且手感舒适,便于把玩、端详,易与使用者产生亲近感,也符合日本传统民艺用品“健康、朴实、谦虚”的精神。尤其是对于身处工业化社会的现代人,整天面对批量的工业化商品颇为厌烦,却又无奈!但当他们回到家中,触摸有人的手工痕迹、造型粗犷,釉色凝重的陶器,对现代人的心灵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使人有回归自然之感。

  一、 小巧为美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人生境界,强调在微小而具体的事物和操行中体现出人性的尊严。

  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景物素以纤细娇小为美,这或许缘于日本狭长的岛国地形,因缺乏大陆国家那种辽阔的疆域与宏大严峻的自然概貌,周围接触到的多为小规模的景物,在温和而潮湿的海洋性气候中,自然形成了日本人的纤细感觉。

  笔者在日本逗留时,曾下榻过和式旅店和西式旅店,它们尽管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在一个巴掌大的整体浴室里,洗脸盆、智能化的抽水马桶、淋浴、齐腰深的盆浴、垃圾箱一应俱全,这些“迷你”式的物品小的恰到好处,而且品质优良。卧室的狭小也令我大跌眼镜,在一间六平方米的屋内,草垫子铺就的“榻榻米”占据整个地面,屋内只有一张小小的矮桌和一只台灯、一台 14寸的小彩电和电话、一个挂衣架和一只装和式睡衣的小木盒,便是卧室的全部家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日本人善于在尽可能小的空间,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做可能多的事情,反映出一种在狭窄空间里回归安宁的“家窄心宽”住宅观,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钟情于小巧、精致和优美的岛民心理特征和精神构造。而生活空间的狭小,令他们钟情于“轻、薄、小、巧“的器物。如小茶壶、小碗和酒具等,个个小巧玲珑,当人们捧起这矮小的茶杯、陶碗时,在饮用与把玩之间,它很容易令使用者产生亲切和爱怜之感。让物体以矮小的形态呈现,这正好反映出禅宗的谦虚品格和神道教的朴素美学。

  如果说中国人在物器的使用上推崇“大而全”的话,那么日本人则崇尚“小而精”。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的设计所能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稍加分析,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为小而精的简约风格,二为日本人素来喜好小型化和标准化模数概念的产品,这正好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使得日本的工业产品始终能引领世界潮流,风靡全世界。

  于是,这个“小”,便意味着创造,这个“小”,也意味着智慧,这个“小”,也就意味着美!

  二、 残缺为美

  由于经年饱受火山爆发、地震频繁、台风肆虐等自然灾害之苦,这种自然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重瞬间、轻永恒”的“物哀”理念。

  他们认为现实中并不具备完美无缺的东西,既便有,也不能长久。而残缺之物,常常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富于再创造的余地。太工整、太精密的器物,虽完美无缺却毫无灵性和生气!有缺憾的器物,虽然其状态欠佳,却有极为广阔的再造空间,蕴涵着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因此,他们常透过落花败叶和残月,去想象花开时的景象和月圆时的良辰美景,使之有回味,有诗意。

  陶艺作品也常利用器物的破损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补充这不完整的空间,同时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令人对残缺之物留下些许伤感!从这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似乎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日本的花道,讲究质朴、自然、精致的静态美!有些插花的陶器,大多是破裂的,或烧塌了的花瓶,但如果插上一束充满生命力的花,却充满了生气与美感!

  同样,如果在自家中的庭院中,放置一块天然去雕饰的石块,会显示出主人一种不俗的品位。

  “轻圆融,喜残缺”,日本人这种欣赏自然形成的残缺物的习俗,与中国人追求的完美、圆满、永恒的精神完全不同。但当你细细品味这种不完整的、质朴的、天然去雕琢之美时,反倒觉得其更接近人性化,也是符合禅宗所主张的“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意念。

  三、 简素为美

  日本的设计艺术自古以来便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已成为日本设计艺术中一种传统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构造。不论是日本神社的建筑,还是民宅的门窗栋梁,简朴到连油漆也不用刷,日本人认为木材是有生命的,它和人一样会呼吸,如果人为的涂上化工油漆,反而会影响其寿命,也破坏了物体的简素之美。

  这些木结构的房屋建筑,全部保持原木的素色和原木清晰的纹理。这种朴素之美,使和式建筑展现出一种禅宗的简素精神。

  日本有众多的寺院,多隐匿于深山老林里。寺院的路面却很少见到用水泥、瓷砖和抛光大理石等工业材料来铺设,而多以素色的、细小的碎石铺就,碎石或黑色、或白色、或灰色,游人走在上面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响声,更显现出山谷的幽静与寺院的空寂……

  日本的“茶庭”,其小巧精致,清雅简朴,色调整体统一。那空寂的枯山水和静穆袭人的松树,无不令人一唱三叹!而用于建造庭院的材料,几乎全是货真价实的天然之材,如蒿草、原木、竹子、藤、石板、细石等温润之材。

  和式建筑的屋顶用芭茅茸草,呈人字型斜线,形成深屋檐。墙壁为泥土,竹片围墙裙,这些特殊形态和自然素材的运用,不仅构成了和式建筑的基本特色,而且还能适度地调节气温和湿气,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并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蚀,它们自身会布满青苔、留下生活的痕迹,透射出朴素,内敛的气息。此种意象刚好反映出禅宗或茶道的朴素美学和谦虚性格。

  陶艺也多采取素烧、或熏烧来完成,有的甚至只上一半的釉色,另一半保留泥胎的本色,有时连泥胎上的杂物也不剔除,呈现出一派天真、淡泊、潇洒而又雄浑的特色。素烧后的陶艺作品,呈现出的是泥土本色,那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繁杂与简约的对比,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在纯自然、高简素的色调中,展现出一种朴素之美,这种精练的视觉美感,不正是禅宗中纯净意象的体现吗?

  四、 非对称之美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有将形体稍加挪动的习尚,使物体处于一种不对称的状态,这种非对称造型的组合,被视为日本艺术的独有的特质,他们试图打破对称与圆满的程式化,表现出对非对称之美的迷恋。

  他们认为,非对称的造型比对称的造型更具灵活性,更具随意性。在设计师的冥想中,这种非对称的造型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对称、更规整的形态,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空间美感。

   这种对非对称之美的执著,大到日本神社、庭院的设计,小到料理、花道、橱窗物品的摆放,都可发现这种非对称之美;日本的庭院设计,讲究顺其自然的地理形势,巧妙地利用空间,因而很少见到那种完全对称、规则的结构设计。日本神社建筑的布局与中国的寺庙建筑也正好相反,完全是非对称的设计。

  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由于禅宗的渗透而愈发显的灵性和深幽,因为禅意的设计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设计师只有内心与外物合一,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方能步入禅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境界。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云:“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彻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禅宗与设计艺术的结合往往令日本艺术家们心驰神往,它似乎已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在日本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中,始终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