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南:故宫里的广式家具真的“豪” 2019-11-4 来源:广州日报人物在线 记者:冯秋瑜
故宫里的广式家具什么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典家具研究专家周京南10月27号来到广州,为我们讲述了故宫里广式家具的故事。
“清代的宫廷家具,融汇了全国各地家具的风格特点,在存世于今的清宫家具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具是受到岭南地区广东家具的影响,用料考究,造型厚重,装饰风格华丽精美,中西合璧,具有着鲜明的广式家具的风格。”据周京南介绍,为迎合清皇室追求奢华的审美爱好,清宫造办处当年专门设立了“广木作”制作广式风格的家具,刻意创新,满足清代皇室对家具的需求。“清代宫廷的广式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书写了浓笔重彩的一页,在清代宫廷家具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广式风格 “中西合璧” 目前仍在继承 周京南介绍说,广式家具比较“豪”,材料充裕,用材粗大,木质一致,不少家具采用一木连作而成。“广式家具多用一种材料制成,如紫檀、红木,皆为清一色的木种,且不加漆饰。装饰雕刻技法上的特色是花纹雕刻深峻,刀法圆熟,磨工精细。而在风格上,与中式古典风格的古色古香相比,广式家具体现了强烈的中西合璧的特色。“清宫中最典型的广式家具就是在同一件家具中同时运用中式装饰纹样及西洋的装饰纹样,两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装饰题材同时运用在同一件家具上,并没有给人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之感,反而有一种妙笔生花的自然美感。而饱满的花纹,金碧辉煌的嵌珐琅、玻璃油画,也符合清代皇家富丽堂皇的审美需求。”据了解,玻璃油画、珐琅技术以及西番莲装饰纹样,是西方元素在广式家具上的典型体现。
“玻璃油画明末清初由西洋传入中国,首先在广州兴起。”据周京南介绍,与一般绘画的画法不同,玻璃油画是在玻璃的背面作画,但从正面欣赏;一般绘画是先画远后画近,而玻璃画则先画近后画远。玻璃画最早见于十五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圣像画。由于绘制技术难以掌握,到十八世纪欧洲已经不再流行。但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广州口岸,玻璃画却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广州画匠外销画的重要画种。 此外,广式家具的雕刻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建筑雕刻的影响,无论装饰的花纹还是纹样,不少是采用西法而成。如广式家具中大量采用的西番莲装饰,线条流畅,变化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器形而随意延伸。周京南走访广东中山一带的红木厂家发现,将西番莲的番草纹和回纹拐子一同设计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广式家具设计,如今仍然有生产仿古家具的厂家在继承,非常难得。 为示尊贵 广珐琅曾是“限量款” 广式家具中还大量采用珐琅工艺,据了解,清代的珐琅制作主要是在广州。“珐琅给人以金碧辉煌和雍容华贵的效果,符合盛世王朝的审美追求。”周京南说,以对纤巧华丽、闪烁优雅的追求为特点的西方时尚,反过来影响了东方的审美。紫檀的深沉搭配明亮的珐琅、玻璃油画,显得粲然悦目,被皇家所喜欢,因此在宫里广式家具的装饰上,常镶嵌泽艳丽、对比强烈的材料,如画珐琅、掐丝珐琅等。 周京南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十八日,内务府行文粤海关为皇家制作珐琅器皿:“员外郎五德、催长大达色舒兴来说,太监鄂鲁里传旨:粤海关监督李质颖前次发去西洋珐琅做样之器皿,每年只准呈进十数件,其样式亦不准外人烧造,钦此。”“从上述引文可知,由粤海关制作的西洋风格的珐琅用品因其工艺精良、装饰性强而成为皇室家居生活中的重要点缀,而且这些珐琅器皿必须专供给皇家制作,只能由皇家独享,民间不得烧造,足见广作器物在清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 广州:“一口通商”的“天子南库” 清宫里的广式家具为何如此受到欢迎?周京南分析认为,有清一代,广东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工艺美术异彩纷呈,而省城广州更因“一口通商”政策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汇之地。“广式家具的产地在广州,广州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是中西文化折射的焦点。大量的出口商品由国内各地汇集而来,广州自然成为重要的出口生产地,其中家具业也就相当发达。” “广东地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广东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西方的先进的工艺技术。”周京南介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之后,进出口贸易隆盛,也为外国文化和欧洲美术进入中原和内廷,大开方便之门。当时,从欧洲输入的绘画、版画、金工、珐琅、玻璃等作品最先经过广州,再贡进内廷或流向各地大城市。其工艺技术往往也首先在广州生根、开花、结果,再向各地传播。 据介绍,清代帝王的生活奢靡铺张,皇帝及其家人“集天下物用,享人家富贵”,是天朝财富最大的消费者。当时来自广州的洋货贡品,为宫廷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地方大吏每逢节庆时节,都要进献当地物产给天子,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广东被誉为“金山珠海”,是皇家的“天子南库”。皇帝后妃对舶来品的欲望,刺激了广东督抚、粤海关监督依靠广东十三行这一洋货市场竞相采购进口货物之风,从而带来宫廷内的“洋货热”。
| |||||